眾所皆知的宮崎駿吉卜力風格
隨著 ChatGPT 圖片生成功能升級後,AI 生成圖片風潮席捲社群。過去設計師需要數月完成的作品,現在幾秒鐘便能生成,引發社群對創意設計產業及 AI 工具的討論。本文將逐一帶你解析,究竟未來設計市場將產生何種變化?哪種特質更容易讓人才被市場看見?
3 月 26 日,ChatGPT 圖片生成能力大升級,OpenAI 新用戶在 1 小時內暴增超過百萬。過去設計師需要花費數月、繪製數萬筆才能完成的作品,如今只需幾秒鐘即可實現。這一現象無疑引發了創意設計產業對 AI 工具的熱烈討論,也帶來了更多對未來創作模式的討論與反思。
AI 模仿吉卜力風格引爭議
宮崎駿早在 2016 年的訪談中提到,一具軀體在地上用頭拖著身體蠕動的 AI 畫面,讓他感到相當不舒服,也直言這是對生命的侮辱。吉卜力長期以「手工動畫」工藝聞名,因此當這波吉卜力風潮在全球蔓延時,相關討論也圍繞在:這樣的作法是否尊重宮崎駿的創作?AI 工具的出現及普及,會不會讓藝術變得廉價、失去人性的溫度?
然而,無論如何,如今 AI 已能在短短幾秒內,生成過去設計師需花費數月才能完成的作品。這是否代表著人們不再願意為設計師的原創作品付出,甚至讓過去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,瞬間成為唾手可得的複製品?值得我們深思。
隨著爭議升溫,OpenAI 在生成式圖片推出 1 週後,宣布將放慢文字生成圖片的速率,並因侵權疑慮,禁止用戶直接輸入指令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片。消息一出,立刻在美國論壇掀起一番討論。
有些網友認為,這樣的新政策確實能保護著作版權,畢竟 OpenAI 並不「擁有」相關版權,若用未經授權的資料訓練 AI,不論是生成圖片或作為模型的數據庫,都是一種「瓢竊」。
但也有另一派網友主張,你不需要真實「擁有」該風格才能運用它,畢竟藝術風格本身無法被著作權保護。支持者也進一步舉例,假設有一名真人畫家因為很喜歡吉卜力,透過大量觀察、臨摹該風格,最終培養出能徒手畫出吉卜力風格的肖像畫並加以販售,這樣還算抄襲或侵權嗎?
此外,亦有其他聲音提到,消費者其實只在意最終「產品」,而非運用「什麼方法」被創造。也因為大家認同這位創作者,才會想要利用他的風格改造照片,粉絲的二創和再詮釋,反而能讓這種美學風格持續傳播及欣賞。
這一連串的討論,還意外發現有一派網友並沒有加入版權討論,他們只在乎禁令實施後,該如何用不同的指令(prompt)鑽系統漏洞,繼續生成更多吉卜力風格的圖片,反映出在 AI 進步下,人們可能會逐漸忽略自身行為背後的意義,只關心如何達成目的。
這波吉卜力風潮在全球蔓延時,也延伸是否尊重宮崎駿創作的議題 圖/Henry Saint John@Shutterstock
未來設計師可能「被消失」?
隨著 AI 科技的發展,未來「執行點子」的工作可能被大規模取代。圖/New Africa@Shutterstock
目前,大部分設計仍仰賴初階設計師執行,但隨著 AI 模型訓練得愈來愈精準,未來單純「執行點子」的初階設計師工作,確實可能會大規模被取代。
在美國媒體代理商擔任設計師的 Jung 就指出:「未來應該不會再有 junior(初階)設計師,產業需要的,反而是能構想和統籌美術方向的 director(總監)。」也就是說,當創意點子只要一鍵就能執行,藝術設計及創作的「稀缺性」已逐漸從創作者轉移,轉至能提供大方向構思、具備統籌能力,且能與 AI 協作的美術總監身上。
此外,擁有 12 年 UI/UX 經驗、在多媒體影音及 AI 臉部辨識技術開發商 CyberLink 擔任資深設計師的 UJ 也提到,GenAI(生成式 AI)的本意,是讓不會創作、不會畫畫的人也能做出作品,讓想法能以量化的方式快速產出,「長遠來看,AI 反而更能展現出創作者的原創優勢,畢竟沒有吉卜力,就不會有相關數據庫作為訓練基底。」
整體而言,生成式 AI 的快速發展,確實對剛入行的設計師帶來極大挑戰,但對擁有獨特「原創」想法的人來說,AI 成為了能快速產出自己想法的工具。只要你的原創想法能被市場接納,就能透過 AI 量產、推廣並快速迭代。
另一方面,若將眼光放得更遠,雖然目前 ChatGPT 等工具只能針對既有市場的作品或風格加以生成,但未來若 AI 本身也能發展為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家或設計師,那麼設計產業的生態與工作模式勢必將徹底改變。
AI 的快速發展,對藝術創意產業的衝擊已是進行式。與其不斷擔心自己可能會被取代,不如以開放的心胸積極思考如何因應,並著重培養趨勢下需要的能力,才能在變化萬千的 AI 時代下,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塊天地。
本文轉載 換日線 Cathy Yao 設計產業陷入AI焦慮:當創意都能被演算法取代,設計師還剩下什麼價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