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OpenAI的圖像生成即將突破十億張,當MidJourney能在幾秒內產出媲美專業攝影的畫面,這可能代表著某些視覺藝術從業人員將從「創作的勞動者」被解放,踏入「無用之用」的邊緣人領域,視覺設計行業刻正面臨一場存在的危機,創意工作者也集體陷入焦慮—飯碗是否即將被AI演算法取代?
這種恐懼並非空穴來風,AI目前已能模仿任何風格、組合各種元素,甚至創造出從未存在過的視覺奇觀。但正是在這科技狂潮中,我們更需要冷靜審視:創意的本質究竟是什麼?AI真正無法複製的人類特質又在哪?
AI能組合各種元素創造出未存在過的視覺奇觀 – AI生成冰天雪地的小花及蜂鳥
科技普便下的設計本質已蛻變
AI生成普遍又便利,首先帶來的是設計門檻的史無前例降低;過去需要數年專業訓練才能掌握的構圖、配色、光影技巧,過去在創意出現後,要自己畫草圖、勘景找攝影、拜託插畫師、或者熬夜修圖等,現在只需精準的提示詞(prompt)就能實現;換個思考,這可不是創意與設計的終結,而是創意本質的轉變 — 從技術執行轉向概念策劃,從純粹手工藝轉向思想層次的領導者。
當AI能輕鬆製造視覺奇觀時,真正有價值的將是那些能洞察文化脈動、理解人性深處需求、並將技術可能性轉化為情感共鳴的創意;在AI產出的海量相似作品中,體貼人性的創意工作者對微妙差異的感知力成為競爭的關鍵。
人類的創意是AI仍難以企及的領域
AI生成,本質上是大規模數據演算後的創新組合,而人類創意則源於經歷與潛意識的複雜互動;科學研究人類神經顯示,人類創造力與大腦高度交互作用有著密切相關,這個能產生「靈光一現」的系統至今仍是科學的不解之謎。
英國心理學家Graham Wallas提出的創意四階段(準備期/醞釀期/豁朗期/驗證期)理論中,其中在孵化創意的醞釀期,那種看似無所事事的思維漫遊,正是AI無法模擬人類的獨異特質。例如珍奢品牌的視覺設計,AI能完美執行人類所下優雅又高貴的指令;但只有人類會因看到晨間花瓣上的露珠而獲得靈感,將這轉瞬即逝的生命之美融入設計;這種將個人經歷的體驗,轉化為視覺表現的創意能力,才是目前AI仍難以企及的領域。
焦慮時代的創意進化論
面對AI衝擊,創意工作者不需要恐懼,需要的是策略性思考的改變:
1. 從執行者升級為策畫者:培養選擇工具與編輯AI產出的卓越眼光
2. 增強人性思維模式: AI不只是創作工具,更是思維延伸的工具
3. 深化文化理解:建立更豐富的跨領域知識體系,為AI提供獨特創意方向
4. 發展敘事能力:為設計注入更有深度的故事和文化脈絡
創新的超能力來自找到對的問題,創意不僅關乎答案,而是提出好問題引起共鳴;在AI狂潮逆襲中,創意工作者最大的優勢,或許是提出對人類有意義問題的能力:那些源自人性深處,關於愛、希望、喜樂、孤獨、恐懼、死亡等永恆等命題的探索。
刀光血影中,要保有獨一的特異功能 – AI生成背刀帶槍的小貓咪
品味是終極護城河
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:「因為AI的影響有一些設計的工作會完全消失,AI會從頭到尾完成它們」;當視覺圖像可在數秒內生成,設計師的價值究竟在哪裡?這個問題正讓許多設計專業人士感到焦慮。
回顧視覺設計這個行業,從紙筆繪畫到電腦工具的轉變,技術不斷進步總是改變著工作流程;但即使有了強大的繪圖工具,仍需要有人負責讓畫面更美且符合需要,即便在AI時代,這個核心的創意需求依然存在。
設計師多年積累的審美判斷、文藝思維和價值取向,構成了一種難以被AI演算法替代的競爭優勢;又例如AI生成100種精美畫面時,創意總監的價值在於知道哪一種最能感動目標受眾的心靈,這種判斷來自於對複雜人性的理解,而非AI的數據分析或演算的組合圖像所能替代。
看似是抽象概念的「品味」,曾經有人說:「技術可以被複製,但品味是多年文化浸潤的結果」;品味是人類直覺對於何謂恰當的判斷,是平衡創新與約制的微妙直覺,這些都根植於人類獨有的情感體驗和文化記憶。
品味是創意工作者的戰力之一,即便在AI工具日益強大的時代,這觀點也將揭示從業人員在業界如何分出高下,且是避免被AI無情替代的護城河,「品味」將是創意工作者的堅實堡壘。